蘭州文理學院創排的敦煌舞作品亮相絲綢之路(敦煌)國際文化博覽會。蘭州文理學院供圖
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 蘇家英
方寸硯臺,可見大千世界。
甘肅洮硯,是譽滿天下的四大名硯之一。2008年,洮硯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。
這項制作技藝,在傳承中被不斷地創造與更新。而今,如何讓這門傳統技藝重煥熠熠光輝、綻放別樣精彩,成為人們更加關注的話題。
今年6月,甘肅省洮硯制作技藝“創意設計與營銷”專題研修班在蘭州文理學院舉辦。這次研修活動,集聚了來自我省定西等地的25名洮硯制作技藝傳承人。
一個月的時間里,學員們與洮硯深度對話——
《非遺視野中的傳統文化》《洮硯產業的發展困境與策略》《民間工藝美術的美學品質提升》等課程豐富多彩;
其間,學員們參觀考察金城關非遺博物館、甘肅省博物館、銀川市文化城賀蘭硯制作技藝保護傳承基地,以硯會友,思考制硯工藝的守正創新與跨界融合;
6月底的結業典禮及作品展,學員們將所學所思濃縮于一方方硯臺中,展示、評點、交流互鑒,收獲頗豐。
“近兩年,我們立足學校專業特色,在省文旅廳的指導下,重點圍繞曲子戲、秦腔、香包繡制、洮硯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,組織學校教師與領域專家,從2018年至今組織開展了6期研修班,培訓了150余名來自全省各地的非遺傳承人。”蘭州文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趙寧說。
“本次研修班的舉辦,旨在從新的起點推動甘肅洮硯傳統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。”趙寧介紹,在培訓課程設計上,將時代精神賡續中華文脈與非遺傳承項目保護結合,創新創造激活傳統文化與傳承人群發展需求結合,建立了學校聯系實際辦學、教師聯系實際教學、學員聯系實際真學的培訓機制。
“學校搭臺,我們唱戲。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洮硯省級代表性傳承人、甘肅省高級工藝美術大師,研修班學員李海平認為,唯有守正創新,才能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,“我們這些‘守藝人’,必須向前看,不斷向前走。”
李海平出生于卓尼縣洮硯鄉制硯世家。這些年,李海平家的硯臺不僅賣到了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西安等城市,還出口到俄羅斯、日本等國家。這次參加研修班,李海平受到了新啟發、有了新思路。“以‘非遺+文創’,讓非遺‘活下來’,還要‘傳下去’,我們已經開始想辦法,要借‘文創’產品,讓更多人了解洮硯文化。”他說。
像李海平一樣,通過研修班拓寬了設計審美、市場營銷知識面以及藝術視野,提高了學習、傳承洮硯文化能力的學員,還有很多。作為研修班的主辦方,近年來蘭州文理學院在服務文旅強省建設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,取得了豐碩成果。
升本十年來,蘭州文理學院把握教育強國戰略和甘肅文旅強省建設機遇,不斷推進學校內涵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——
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甘肅文化、甘肅旅游等相關通識課、專業課、選修課,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專業,以及隴劇、秦腔專業。推進課程建設,4門文化類課程被評為國家級一流課程,15門文化類課程被認定為省級一流課程。打造4個省級實驗實訓中心,服務新文科建設和卓越新聞人才培養。
聚焦甘肅省戲曲人才培養、全域旅游協同創新、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等方面,建有5個省級科研平臺。設有甘肅旅游智庫秘書處、帕米爾智庫、非遺智庫等3個文化旅游戰略智庫。成立古籍研究、鄉村旅游創新研究、隴劇協同開發、敦煌文化研究等6個科技創新團隊,不斷構建和完善文化、科研育人體系。
以“文化+”“旅游+”“藝術+”“文創+”產教融合為導向,優化學科專業結構,建成文創藝術、旅游管理、新聞傳媒三大專業集群。目前,文創類3個專業獲批碩士招生培育單位,對接文旅強省建設的學科專業體系已經完備。
“近幾年,我們著力建設敦煌文獻資源中心,成立了敦煌文化研究中心,不斷拓展敦煌文化藝術研究。在扎實的研究基礎上,我們打造了甘肅文化傳承創新館、西北地方音樂文獻庫、古籍文獻館、數字非遺地圖、多彩甘肅旅游館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,并開展了‘非遺進校園’活態傳承系列活動,做好陶藝、扎染、掐絲琺瑯等傳統工藝實踐教學,形成了‘講臺+舞臺’‘實踐+創新’的文化人才實踐創新體系。”甘肅省非遺保護協會秘書長、蘭州文理學院非遺智庫副主任劉忠說。
十年來,蘭州文理學院精準對接甘肅獨特文化資源優勢,將其全面融入教育教學、科學研究全過程,并持續推進人才培養的文化融匯、產教融合和服務融通工作,助力甘肅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——
深入開展全省文化人才市場調研,對接文化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,聘請行業專家指導并調整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。系統整理出版《經典甘肅——歷代詠甘肅詩詞精選》《秦腔名家名段示范數字化有聲教材》《隴劇表演基礎教材》等,并將其引入課堂。
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中心建設項目,打造甘肅非遺系統保護、宣傳展示、分類研究和傳承創新的新載體。與省文旅廳合作完成一系列資政報告,為甘肅文旅事業發展決策部署提供智力服務。
與甘肅文旅集團聯合38家企業、科研院所注冊成立“甘肅文旅科教創新聯盟”,共建“文創鄉創學院”;與甘肅文旅集團共建“文旅國際產業學院”,培養文創鄉創應用型人才。同時,依托數字媒體專業群,培養文化、藝術、數字技術相互融合的3D制作、VR技術人才,推動甘肅優秀文化成果的數字化、影視化。
蘭州文理學院藝術職業學院院長王采介紹,“作為甘肅省唯一一家開辦戲曲專業的學校,多年來,我們在文化藝術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,特別是敦煌舞、地方戲劇傳承創新方面取得豐碩成果,成為甘肅省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‘聚集地’。”
除了“中本一體化”舞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,敦煌舞劇目創新也是王采津津樂道的一點,“我們持續發揮學校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功能。目前,學校原創舞臺劇《舞從敦煌來》獲批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;原創隴劇《馬踏飛燕》和反映裕固族文化的合唱音詩《薩娜瑪珂》在部分高校和市州巡演;創排大型現代隴劇《張桂梅》,弘揚新時代正能量;組建‘紅色文藝輕騎兵’,在全省各地開展文化藝術下基層演出。”
“關于‘非遺’保護與傳承,我們一直在探索,始終在路上。近兩年,由我們學校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獲批設立,自此‘非遺保護’列入了我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。”蘭州文理學院文學院院長葉淑授說,這個新專業,既是培養非遺專業人才的急需專業,也符合蘭州文理學院聚焦區域文旅、傳媒、藝術產業發展的辦學定位,將推進學校“新文科”建設,推動甘肅文旅從文化“出圈”到產業“破圈”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hf2922.com/showinfo-33-297577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